说起雕塑家,人们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法国举世闻名的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
我们熟知他的一系列作品,如:思想者、青铜时代、巴尔扎克像、地狱之梦等等,但对于他的生平经历,估计了解的人并不多。
为了更加深刻地了解罗丹,我们请来了法国Artsay(创艺奥赛)的艺术课程总监Jean François Pernaut为我们讲述一个真实而又和我们想象中不一样的罗丹。
Jean François曾就职于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馆儿童教育拓展部,对于法国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有着深入的研究。
罗丹小时候由于视力不佳,黑板上的数字都看不清,功课糟糕的小罗丹只能在绘画中找到些慰藉。到13岁的时候,罗丹已经显示出作为一名艺术家的绘画天赋,14岁那年(1854年)罗丹在他姐姐玛利亚的支持下进入绘画和数学专业学院(école spéciale de dessin et de mathématiques),他对雕塑的热爱也来自于这所相当于中专的学校。
“罗丹学艺的经历可以说是充满着大家难以想象的坎坷和不顺。” Jean François对我们解释道。
“学校毕业后17岁的罗丹报考巴黎高等美院雕塑专业被拒,然后接下来的两次报考,同样被拒,有位评委老师的评语是:该生毫无艺术天赋,没有必要再继续报考。这对于年少的罗丹而言不得不说是一个天大的打击。”

罗丹雕塑作品上的签名
后面的几年中,罗丹为了生计进入了一些装饰工作室工作,为一些装饰雕塑家如Albert Ernest Carrier-Belleuse 、Antoine-Joseph VanRasbourgh等当学徒或工作。这一时期完成的商业装饰雕塑,罗丹既不能自由创作,也不能在作品上署名,但这段时间的学习,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这些经历也让罗丹了解并熟悉了雕塑工坊的运作模式。 这种边打工边学习的生活一直持续到35岁。1875年的意大利之旅,对罗丹的艺术生涯有着很大的作用。在对文艺复兴艺术家,特别是米开朗基罗作品的研习后,重新激发了罗丹的艺术创作激情,1877年他回到布鲁塞尔,雇了一位22岁的士兵当模特,用了18个月创作了后来命名为<青铜时代>的作品。

罗丹《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真实的塑造了一个匀称真实的青年男性人体,姿态生动,人体结构、比例精确写实。没想到是,这尊功力十足的雕塑却给年轻的罗丹带来了麻烦,在巴黎的展会中展出,众多学院派评委大师一看,一个从未上过美院的业余雕塑爱好者做得这么写实严谨,该是直接用人体模特倒模翻制的吧,(这在当时也是巴黎雕刻家惯用的手法)一时间罗丹成了众人眼中的造假艺术家,订单纷纷被取消。罗丹为此花了大量的气力去解释争辩,寻求大量的人证物证去证明作品的原创性,甚至不惜在评审委员会专家面前不参照任何模特当众塑造了一个男性人体,在这个即兴创作的人像上,罗丹展现出了他那精确的解剖知识以及娴熟的雕塑技巧,它击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攻击,并使36岁的罗丹开始获得了关注。
1880年<青铜时代>被法国政府购买,另外政府还委托罗丹设计制作一扇未完工的装饰博物馆的大门,这离不开他几位重要朋友的帮助。这扇门的设计构思受到了但丁《神曲》的启发,也就是如今的<地狱之门>,但是这件作品罗丹终其一生都未完成。为了创作这一作品,罗丹画了无数草图,研究了大量的教堂建筑结构,构思一直持续了37年(有些法国专著也有说20年的)。<地狱之门>是汇集罗丹人物雕像创作的宝库,是他后来众多著名作品的根基,如<思想者>、<吻>、<三个影子>等。在他去世后,罗丹美术馆第一任馆长Léonce Bénédite将他的石膏作品翻模铸成铜门。
从此后罗丹开始邀约不断。

罗丹《地狱之门》局部

罗丹《思想者》
1891年经左拉引荐,法国作家协会委托罗丹创作巴尔扎克雕像,罗丹答应18个月完成这座雕像,结果罗丹却始终塑造不出令作家协会满意的雕塑,罗丹一再拖延,愤怒的作家协会控告了罗丹,成为了当时非常轰动的社会事件。

罗丹《巴尔扎克像》
最终巴尔扎克雕像花了7年时间终于完成,1898年雕像一展出,无数的谩骂和批评杀了个罗丹措手不及。甲方看到这尊如怪物般的雕像之后,拒绝付款,社会也完全接受不了这尊被形容为像个业余拳击手、丑八怪似的巴尔扎克,巴黎市政厅决定不允许在巴黎任何地方竖起这尊雕像,订单被取消了,订定金也被收回,罗丹只得自己掏钱买下作品。从商业角度而言,罗丹是失败的,完成时间的违约显而易见是罗丹的问题。但从艺术追求以及对作品负责的角度,罗丹不为商业所妥协,他的做法让人钦佩。在他的艺术追求面前,金钱显得如此的轻浮和平庸。
可以说罗丹的艺术道路基本上是一位“塑造者”,和印象派画家一样,罗丹不重视外在的完成,很多作品似乎只是属于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这在当时欧洲的主流观念里,艺术作品必须唯美、庄重、高雅、完整。罗丹认为,在创作中刻意保留雕琢的痕迹甚至材料原本的形态,是雕塑所特有的一种形式美,它往往可以造成一种变化莫测的光影效果,体现艺术创作的情感,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因此罗丹常常有意对之加以强调,在雕像上实现写意,但雕塑以这种形态存在,是当时主流学院派绝对接受不了的,有批评者说这完全是偷懒的行为,拿了个半成品就想得到完整作品的评价。在一般公众眼里,这类没有雕琢完整的艺术品完全是怪物般的存在。罗丹大胆的突破了这种世俗,强调雕塑艺术的表现和艺术的突破,作品的完成不取决于形式而取决于情感。
最终,罗丹凭借自己的努力、意志和伟大的作品成就了自己艺术以及法国雕塑的辉煌。
Jean François最后总结道:罗丹是古典主义最后一位雕塑家,同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的第一位雕塑家。是法国杰出的雕塑家,被推为菲迪阿斯,米开朗基罗之后“欧洲雕塑史上的第三座高峰”。